该网站已迁移至新网址
https://www.snsgr.com
3秒后自动跳转
技术交流
技术服务
>>当前位置:>>返回首页

玉米矮花叶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

发布日期:(2016/7/25)   点击次数:3864

玉米矮花叶病毒病是玉米生产主要病害之一。在我国玉米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 生,不同生产年份发病程度不同。严重发生的可以造成绝收。尤其在我省渭南地区韩城市、合阳县、澄城县、大荔县等地春、夏播发生比较严重。2011年国家富平区域试验站玉米试验调查,春播试验品种96个,发病率达到53.6%,其中11.2%发病严重,直接减产30%以上,造成当年试验数据报废。夏播试验发病率达5%以上,2013年大荔县春播田间调查发病率达43.7%2015年韩城市春播发病率20%以上,2016年渭北春玉米不同品种发生不同,个别品种发生较重,严重影响玉米产量。由于近几年气候变化,此病发生逐年加重,应当引起高度重视。

一、病源、发生规律和症状

该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(MDMV)引起,除了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、谷子等作物和杂草。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,苗期受害重,七片叶前后发病最重。抽雄前为感病阶段。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,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的条点,病情进一步发展,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,尤其新叶上明显,叶绿素减少,叶色变黄,组织变硬,质脆易折断,有的从叶尖、叶缘开始,出现紫红色条纹,最后干枯。一般第一片病叶失绿带沿叶缘由叶基向上发展成倒“八”字形,上部出现的病叶待叶片全部展开时,即整个成为花叶。病株黄弱瘦小,生长缓慢,株高不到健株一半,多数不能抽穗而早死,少数病株虽能抽穗,但穗小,籽粒少而秕瘦。病株根系发育弱,易腐烂。




  矮花叶病源为病毒。毒源来源,一是种子携带,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。毒源主要借助于蚜虫和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,毒叶汁液磨擦传播。初春,越冬蚜虫复苏或越冬卵孵化为若虫后,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使蚜虫获毒。有翅蚜迁飞将病毒传播到春玉米及杂草上,以后在春、夏玉米上辗转为害,造成病害流行。夏玉米收获后,蚜虫又回到杂草上产卵或以若虫越冬。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,播期、品种、土壤等因素有关。67月是蚜虫迁飞高峰期,蚜量大,引起病害流行,这个期间的降雨次数、降雨量对蚜虫繁殖为害影响大,天气干旱,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,利于蚜虫繁殖、迁飞,病毒病发生重。播期对病害的影响主要与传毒蚜虫有关。春玉米晚播,夏玉米早播,玉米幼苗期正值麦收前、后蚜虫迁移高峰期,扩大,了侵染,所以发病重。品种间发病轻重不同。初春高温干旱易造成该病发生流行。上年秋冬温暖。干旱少雨雪,历年春天气温回升早,有利于害虫越冬和繁殖。苗期氮肥施用较多,玉米生长过嫩,密度较大,多年重茬,肥力不足或杂草丛生的田块发病严重。品种抗病力差、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、苗期"冷干少露"、幼苗生长较差等都有会加重发病程度。

二、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治措施

(一)、农业防治

选用种植抗病品种: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。一般抗病品种主要有俊20、成玉888、俊达001等,积极选择抗病品种。其次,选择安全播种期,春播玉米应当适当提前早播种,播种最佳适宜时期在四月中上旬以前。夏播玉米应在六月上旬以前为宜。

(二)、化学防治

1、种子处理:根据资料用8%丙硫克百威(1100)包衣剂和新高脂膜拌种,能有效地防治虫害和隔离病毒,防止感染病毒。

2、五叶期前用20%病毒A可湿性粉剂或灭毒灵600——700倍液+哒螨灵+叶面肥进行防治,在三叶期开始喷施第一次,五叶期喷施第二次,连续三次。结合施肥灌溉,加强管理后迅速增加植物叶绿素含量,使病株迅速复绿,提高光合作用。

3、在玉米幼苗期选用选用免疫性杀菌剂阿米西达1500倍+70%吡虫啉6000倍+有效叶面肥进行综合预防,每隔七天喷施一次。连喷三次,同时加强田间管理。喷药时加磷钾动力肥料和锌肥促进植物叶绿素的形成。喷药应均匀周到,群防群治能最大限度控制病毒的传播。



上一篇:小麦苗期叶片发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:【农技】东北水稻种植技术